公利党建

【公利战疫】凡人微光——记疫情中的老专家们

日期:2022-05-14      作者:医务部 沈佩玲      阅读量:2609
微信群里的云端教学
        将近子夜12时,手机跳出一条短信:“假如医院有心电图读图群,我可以参加。”消息来自退休的公利医院心血管内科老主任,中共党员,曾经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邱建平主任。邀请进群后,邱主任还为不能在一线和大家在一起表示遗憾:“那我就做在家里能做的事,不好意思。”
        那天以后,心电图读片群顿时从一个单纯出具远程心电图报告的载体,变成了云上心内科临床教学基地,从心电图表现,追问病史、症状、用药,并给出病情分析、治疗建议和转归预判,邱主任在群里温柔镇定地冒着泡,不舍昼夜。遇到疑难图像,不失时机地作出提醒和修正;遇到临床疑问,耐心细致地作出分析和建议;遇到好学的小萌青,还会随机来一段读图教学。群里的小伙伴不仅仅拿到了一份份高质量的报告,还收获了面对病人时的满满自信。
        透过手机屏幕,仿佛又看见多年前,当我们还是住院医师,聆听她在查房时,站在床边为病人手绘心脏大血管,娓娓解释病情始末的一幕幕。
中转站中的怡然自乐
        酒店没有客房,席地铺一床被子也能将就一晚;中转站没有床,一把躺椅也能坚持一月。健康体检科主任、原农工党公利总支主委吴永明主任,自己却并不怎么健康,腰椎做过多次手术,严重的时候弓着背走路。在采样队披星戴月的赶路中带头冲在第一线,在中转站简陋的环境中,又咬牙坚持了一个多月。
        在中转站,因工作人员紧缺,连续24小时值守是家常便饭。加上环境配套不太到位,个人防护心理压力比较大。吴主任除了常规医疗管理工作,点位上的三区划分、核酸检测、医废转运、环保调研、工作人员医疗保障,样样都管。在率先垂范同时,还需花费大量时间做好病人和队员的安抚稳定工作。他满不在乎地说:“劳动是光荣的,大部分人都封控着,想劳动都轮不到。”
        劳动节那天,吴主任收到一个鹅蛋大小的迷你小苹果,笑着奖励给同在中转站戴着腰托坚守岗位的陈石伟主任,互勉道“味道虽然不咋地,熬一熬就过去了。”
阳性病区里的定心石
        “我已经过了高风险筛查隔离期,可以上岗了,我的病人我们自己管好。”九三学社公利支社主委、老年医学科的孙鑑主任,是公利医院担任科主任年资最久的一位老主任了。3月份下旬老年科病区出现阳性病例,他作为高风险人群进行隔离筛查,48小时后立即主动要求回归岗位,只因放心不下全病区35名超高龄病人。
         老年医学科工作范畴主要在病房管理,医师队伍非常精干,加上支援发热门诊,人力状况一直比较紧张。去年7月以来,经常看到孙主任亲自顶岗到医院门口的流调队伍中,只是为了让自己科里医生能正常出夜休睡个好觉。疫苗接种保障、核酸外采,任务再苦再难,也不跟医院抱怨一句。病区变成阳性患者病区后,主动请缨,带领自己团队再入病房病区,坚持至今没有换防,成为最超长待机的团队。面对超高龄老人错综复杂的病情,他反复和新冠疫情专家组沟通讨论,面对离休干部家属各种不解和诉求,他耐心予以解释沟通。哪怕病区病人情况普遍逐渐趋于平稳,他总要每天穿戴齐整进去巡视一圈,给全科医护吃一颗稳稳的定心丸。
        和他们一样超长待机的,还有最吃重的急诊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等。成为定点医院后,病区患者平均年龄超85岁,最高龄患者达103岁,偶尔来一位70岁的爷爷被称作小鲜肉。公利医院新冠救治专家组组长郭东风主任率全体专家组和医护人员,用无数次的生命监测和翻身摆位,无数次的病例讨论和积极抢救,共同坚守着这些爷爷奶奶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今天,医院在院病人总数首次降到300以内。公利人,有老专家们的定盘星石,有中青年们的砥砺支撑,经历了一个春天的战斗,胜利的曙光已然在眼前!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版权所有 | 沪ICP备15004166号-1c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