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利医院放射科,自1943年成立以来,已成为一个集CT、磁共振成像(MR)、X射线等多种技术及影像诊断于一体的综合性重点医技科室。该科室年检查量超过40万人次,并连续五年在上海市同级医院质控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凭借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科室不仅承担临床诊疗、健康体检及远程会诊等任务,而且其服务范围广泛,覆盖云南、新疆、安徽、内蒙古等西部联盟医院。科室始终致力于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影像诊疗服务。
本科室汇集了51位专业精英,包括2名正高级职称、10名副高级职称、29名中级职称以及10名初级职称;此外,还有2名博士和9名硕士。
黄丙仓,作为影像科主任、中共党员、主任医师以及博士生导师,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的领先人才,荣获优秀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英才以及医务工匠等称号。担任长三角及上海市质控专家,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基地主任,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影像重点学科的负责人。中国医学技术联盟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浦东新区工作组组长,上海市医师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浦东新区医学会放射专委会主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腹部学组组长,以及远程与人工智能影像创新专委会常委。
荣获了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159)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4059-2-R04);获得了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9030401)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PDJB2-31-R01)。科室荣获2018年度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集体奖。1项国家级项目和2项省部级项目。在国际和国内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19.9分。参编了3本专著,申请了多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本科室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影像设备,包括东芝1.5T/3.0T磁共振仪、3.0T VIDA磁共振、6台高端CT、西门子FORCE双96排CT、3台飞利浦双板DR、GE骨密度仪、乳腺数字钼靶机等。
技术覆盖全面:
CT技术:提供肺部小结节分析、全身CTA、多器官功能灌注(CTP)、CT引导非血管介入等服务;
磁共振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无对比剂全身血管成像(Time-SLIP/FB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
信息化系统:全院统一PACS系统实现影像数据互联互通,微信云影像推送报告,有效提升诊疗效率。
特色技术1:CTP(多器官功能灌注备)
1、技术层面:CTP(计算机断层扫描)能够实现快速成像,具备高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能力,它不仅能够清晰显示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还能同时反映其功能状态,从而提供更全面、更精确的疾病诊断,及时发现早期病变;
2、临床应用角度:
3、从患者的角度:
特色技术2:TIME-SLIP(时间空间标记反转脉冲)
1、在影像检查方面:
2、多部位血管成像优势:
特色技术3:UTE(超短时间回波)
1、肌肉骨骼系统:
2、呼吸系统:
3、神经系统:
4、腹部及盆腔系统
特色技术3:人工智能应用
我科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诊断深度融合,提升诊断精度、工作效率与患者体验。通过引入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算法,科室实现了影像数据的自动化分析,能够快速识别病变区域,如脑卒中、肿瘤、肺结节等,尤其在脑卒中的影像评估中,AI系统能及时发现微小的脑血管变化,为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可能性。此外,我们通过AI图像分割与定量分析技术,实现了对脑部病变、肿瘤等目标区域的精确提取与量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影像报告生成方面,AI自动撰写初步诊断报告,节省了大量时间,进一步支持临床决策。科室还利用AI平台进行影像数据的管理与大数据分析,助力科研和临床研究,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同时,AI辅助教学工具也被应用于影像学教学,帮助医务人员提升影像分析技能。通过这一系列创新应用,我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优势,不仅提升了诊断水平,还推动了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的实现。
科研项目: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159)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4059-2-R04);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019030401)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PDJB2-31-R01);引领科室荣获2018年度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集体奖。主持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在国际国内高影响力期刊如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等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9.9分。副主译专著1本,参编专著3本,并申请多项计算机软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024年新中标纵向课题5项、横向课题2项,总经费达145.8万元,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浦东新区卫健委重点项目等。
论文专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最高影响因子为19),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并编写了《医学影像技术》教材。
教学培养:每年负责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生的培养工作,连续多年成功申请并顺利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养规培生38名,举办研究生培训班20人次,所授课程荣获“教学质量优秀奖”。
研究生培养:我科与上海理工大学紧密合作,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目前已有20余名硕士研究生在科室进行学术研究与实践培训。这些研究生不仅参与日常的影像学工作,还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纳米医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项目中,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与上海理工大学的合作,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临床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在影像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此外,科室还是影像科规范化培训(规培)基地,致力于为年轻医生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我们通过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和影像学技能培训,提升年轻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作为规培基地,我们为学生和年轻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学习与成长的平台,同时也为科室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们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不断推动影像科的创新发展,提升科室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
公益服务:设立浦东新区首个免费读片公益门诊,每年服务超过一千例患者,有效减轻了就医负担。
区域协作:通过远程会诊服务,覆盖云南、新疆等西部联盟医院,PACS系统深入基层单位,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共享。
特色服务:周一至周五开设专家读片门诊,为患者及临床提供及时的解答和帮助。
流程优化:将CT/MR检查预约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住院患者的当日报告在1小时内完成,急救绿色通道可即时启动。
数字化管理:实现全院影像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微信推送报告及图像,提高了患者的便利性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