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利新闻

【公利医事】他为何从医数十载从无纠纷

日期:2015-08-04      阅读量:9348
开栏的话
        20155月至7月的短短60天,全国已连续发生20余起伤医事件。医患冲突不断的同时,一段倡导尊重医生,抵抗暴力的视频在网络引发特别关注,这就是尊医宣言。据悉,视频上线10天,已在微博平台获得913万次阅读、近14万人自愿签署尊医宣言。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成为签署宣言的第一人,潘石屹、任志强等社会名人也纷纷转发表示支持。 
        在这段长436秒的视频里,17位京沪名医回忆了自己的从医初心,纷纷表示:即使面对艰难的从医环境仍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本期开始,本版推出一个新的栏目——《公利医事》,通过公利医院的主任级医师讲述的医患故事,让人们看到医患该如何良性互动。
 
浦东时报记者张琪浦东报道 
  吴昆仑是那种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的人。 
  他不用说话,你就能感觉到他骨子里的善;他不用开口,你就觉得他值得信任。他信奉大医精诚,无论多少同行在呼唤医生回归人性,他还是认为医生是比一般职业要更有神性的,医生内心要有大慈悲,要比一般人道德高一点。” 
  也许,正是这种理想主义的认识,让吴昆仑做到了从医数十载从无医患纠纷。 
  打破界限尽最大努力 
  吴家是正宗的海派中医世家,吴昆仑的特长是看肿瘤,看杂病。所谓杂病,就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疑难杂症。 
  奇怪,肿瘤病患生存率不高,杂病难看好,都是医患矛盾的导火索,为什么一个以此为特长的医生反而没有医患纠纷呢? 
  最关键的是医疗水平,与服务态度相比,我认为医术更重要。吴昆仑的话有事实依据:出名的医患纠纷事件从来没有发生在大专家身上,虽然一般人认为专家越大越难亲近,可是只要专家能把病看好了,病患家属再坏的脾气也不会导致专家挨打受骂。 
  如果患者花了钱,病没看好,服务态度再有问题,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吴昆仑总结出了看病三步曲:首诊病人一定要问仔细,比如,他半天看20多号病人,看一个新病人就要花20分钟,老病人则可以六七分钟看一个。吴昆仑认为:新病人与医生不熟悉,问仔细一点,可以充分了解病情,也是双方建立信任的一个过程。” 
  病人第二次来,吴昆仑说:这时候医生心里应该有把握,预知病人会出现什么情况,胸有成竹。做到这一点,需要医生读万卷书,充分了解行业的前沿知识;需要医生行万里路,通过大量临床经验,形成独到的见解。此时,有一点十分关键——医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些病就是看不好的,医生要承认自己的无力、无奈,并坦诚地告知患者。 
  一般的患者来第二次就应该有起色,反之,吴昆仑一定会在第三次的时候请教多学科的医生一起会诊,打破科室界限、中西医界限,要相信别人总有一方面比你强,比你独到。会诊最好的结果是找到让病情向好的办法;最坏的结果是找不到对抗疾病的办法,这个时候就需要认识到现代医学的局限了——“许多疾病是医疗无法解决的,但是,你必须让患者看到你尽力了,你对病人怀有深深的同情。” 
  吴昆仑也有自己的困惑:现代医学肯定比古代医学进步了。可是,古代人民对医生的敬重哪去了呢?过去的患者文盲多,可是医患都接受死亡必将到来的常识。为什么现代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反而有人以为医院跟服务场所没区别,你花100块钱理发和花10块钱理发效果肯定不同,但是花一万块钱看病和花一块钱看病却未必就有一万倍的差距。” 
  在生命面前,钱,也许是最无力的。 
  医心诚给患者信心 
  到公利医院挂吴昆仑的号,需要提前两到三周,半夜三四点排队。 
  但是,吴昆仑几块钱的普通门诊看,十几块钱的专家门诊也看,100块钱的特需门诊还看。卫计委对中医专家每天限号20个,我是一视同仁,不管挂的什么号,我态度是一样的。无论难病、易病,态度一样认真;无论挂号贵贱,目的是一样的——帮患者解决痛苦。有时候,态度决定疗效——吴昆仑的病人一半左右是癌症患者,而且基本都是西医效果不佳之后才选择中医,可是,吴昆仑的癌症病人5年、10年存活率很高。原因很简单,当你无法让癌症消失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比如,患者感觉疼痛,只要疼痛能减轻,他就多一分希望;运用中医消肿的办法,患者摸到自己的包块减小了,心情也能愉快一些;患者贫血,中医有办法改善他的胃口,吃得多一点,贫血的症状就能减轻一点……一点一点积累,患者就在一天一天的希望中战胜了病魔,依靠自身的能力存活了下来。 
  这种日积月累的疗效,需要的是大医精诚。医术精,才能辨识不同的疼痛,对症下药;医心诚,才能给患者信心。 
  医生的医术也是可以靠大医精诚达到的。吴昆仑坦言,我家医术虽然是祖传,但我现有的技术已经不是我祖父、父亲的原版了。吴昆仑跟着父亲抄方,掌握了吴门独家的血液病中医治疗技术;考取现代中医学院,学习了现代中西医理论知识;师从各家海派名医,丰富了妇科、呼吸科等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老师们大医精诚的精髓,一个诚字,是对医术的诚,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在中医杂病里,耳鸣算得上一个大类。从中医来看,耳鸣无疑是一种虚症,虚,又分阴虚、阳虚、血虚,不同的虚放在不同的人身上,又是不同的处理方法,需要医生精心、耐心、细心。我有一个住在甘肃的老病友,每年必来上海看我的门诊,没病也要开点膏方调理。最近他又来了,说是耳鸣得厉害。我问他做过耳鼻喉科检查了没有,他说在当地做过了,没有病变,吴医生你就给我做些调理,我这肯定是虚症。我坚持让他到耳鼻喉科检查再说。他老不情愿地去了,结果,他大吃一惊:原来我耳朵里有个棉球!棉球取出来,耳鸣立即好了。” 
  吴昆仑说:中医再怎么调理,这种棉球引起的耳鸣也解决不了啊!而他之所以一眼就能看出端倪,全凭一颗心,一颗对病人全心全意的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版权所有 | 沪ICP备15004166号-1c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