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8 阅读量:242 |
在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之际,公利医院神经内科学部联合预防保健科、护理部开展了帕金森病友及家属线上、线下系列科普关爱活动,收获良好反响。为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主题,4月16日,公利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强联合瑞金、新华、龙华、第九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的各位专家教授举办了脑深部电刺激(DBS)学术交流会。
此次交流会围绕DBS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前沿进展、临床挑战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度探讨,旨在推动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安全的治疗方案。
李强主任邀请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军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致辞。会上,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公利医院主任医师杨雪莲博士就《DBS治疗PD的时间窗及患者选择》、瑞金医院主任医师谭玉燕博士就《DBS术后药物调整》、瑞金医院主任医师黄鹏教授就《DBS的手术和程控》等不同话题,与各位同道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第九人民医院李威教授、公利医院王晓平教授、龙华医院叶青教授、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张磊教授和新华医院张煜教授也围绕《帕金森患者的全程管理》发表了独到见解,会场气氛热烈。
DBS技术通过精准植入电极调控异常神经环路,已成为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失效后的重要干预手段。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20万患者受益于DBS治疗,运动症状改善率达70% - 90%。然而,如何优化手术靶点选择、提升术后程控个性化水平等问题仍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大会主席总结时强调,DBS技术依赖材料科学、脑机接口、大数据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仍需不断努力,真正做到让科技服务于生命尊严。
据了解,DBS即脑深部电刺激,俗称“脑起搏器”,是一种微创、可逆的先进治疗技术。术后可根据个体化的病情进行精准化调控,从而改善患者运动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药物疗效减退的补充治疗,DBS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帕金森病的核心问题是大脑黑质区多巴胺神经元退化,导致运动控制信号紊乱。DBS通过三步发挥作用:一是在MRI/CT影像引导下锁定“故障”脑区;二是植入电极,以高频电脉冲抑制异常神经放电;三是重建运动平衡,恢复大脑运动环路正常功能,缓解震颤、僵直等症状。
适合DBS治疗的患者包括:病程5年以上、药物疗效减退或出现严重副作用的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无效的严重手部震颤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如全身性扭转痉挛的肌张力障碍患者。
DBS手术过程约需6-8小时,是科技与医学的精准共舞。术前需进行3D重建脑部模型,规划电极植入路径;术中患者在清醒状态下配合医生测试电极效果,如朗读、抬手;术后1个月开启脉冲,逐步优化刺激参数。患者通常3-5天即可出院。